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融合,传统行业正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在建筑、水利、交通、医疗等领域,信息化技术已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与此同时,职业教育领域也在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路径,聚焦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着力推动“五金”建设,以培养适配产业变革的复合型人才。
在智能建造领域,2020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份文件随即成为引领智能建造发展的核心指导性文件。为了落实文件中的理念与指导方针,相关部门随后推出了12项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可以细分为三类:首先是征集与遴选活动相关的文件,其次是发展规划与评估相关的文件,最后是标准与评价相关的文件。地方政府也迅速行动起来,积极促进智能建造的发展,截至2024年,共发布了136项旨在推动智能建造发展的政策文件。
在2025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智能建造技术导则》作为智能建造项目建设的试行标准。此后,该领域的相关技术将遵循这一文件进行规范化实施,为智能建造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智慧水利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基于此国家水利部出台《“十四五”智慧水利建设规划》提出智慧水利建设总体目标:“建设智慧水利体系1.0版本”。由此可以看出,中央与地方在推动智能建造与智慧水利发展呈现出了坚定的决心。
各领域的政策文件都从最初的指导性意见逐渐过渡到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细则,为智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指导。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整合,智慧行业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正经历着范式级别的转变。传统工作岗位对信息化能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一些全新的工作岗位也随之涌现。
在智能建造领域,智慧工地场景催生出"数字施工官"等新兴岗位,要求从业者掌握土木工程规范与物联网设备组网、BIM协同平台操作、无人机实景建模等数字化技能。智慧运维的岗位需求正聚焦于建(构)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结构安全管控。传统土木工程师的职能已从定期人工巡检升级为"结构健康数字医生",需融合结构力学知识与多源感知技术,通过布设北斗形变监测终端、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建筑振动、沉降、裂缝等关键数据。
在智慧水利领域,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测正从“人工巡检”向"空天地一体化"智能感知转型。以三峡大坝为例,从业者需在传统结构力学知识基础上,部署光纤光栅传感器网络,运用边缘计算实时解析坝体形变数据,并借助AI模型实现结构异常预警。在流域防洪"四预"场景中,从业者需融合水文学原理与大数据挖掘技术,构建耦合气象云图、遥感影像的洪水预报模型,运用数字孪生平台进行淹没预演时,既要理解水动力学方程,又要掌握GIS三维可视化工具的操作逻辑。
这种变革背后是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的深层逻辑:BIM技术重构了建筑信息流转方式,物联网传感器编织出物理世界的数字神经网络,而云计算平台则成为承载工程智能的"数字大脑"。当5G+北斗高精度定位使施工误差控制进入毫米时代,当洪水演进预测从经验判断转向数字孪生推演,行业对人才的期待已从单一技能执行者转变为"专业指挥官+数字架构师"的双重角色。
从教育部最新学科调整方案中,我们可以得知已有数百所高校增设智能建造、智慧水利等交叉融合专业,课程体系融合BIM、GIS、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进一步印证了产教融合培养"T型人才"(专业深度+数字广度)的必然趋势。
中锐网络基于多年来在数字教育及数字水利的沉淀,通过对智慧行业中的智能建造领域和智慧水利领域应用的数字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总结,推出智慧行业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以数字化技术框架体系为以云管边端体系为支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拓展,利用可视化分析和AI建模技术,实现真实场景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
在智慧行业专业建设上,采取三步走的方式。第一步共建专业课程将传统知识与信息化知识的界限打碎进行融合,打造传统知识与信息化知识互相融合的课程;第二步打破传统实训装备思路,以传统知识与信息化知识为基础,将场景化,实操性为特点打造新一代教学实训装备;第三步赋能传统专业教师数字化能力,通过开展双师培训、企业访问、数字化技术讲座等活动让传统专业老师具备数字化授课能力。
以智能建造为例,结合实际工程应用需求解决传统专业与数字化融合课程教学问题。基于数字化系统框架(即云管边端体系),以智能运维中的检测监测以及智慧工地场景作为数字转型教学切入点,研发了智能建造运维类虚实结合的实训系统,结合相关课程,形成智能建造专业建设解决方案。
除解决方案之外,中锐网络响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要求,积极与各层次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针对区域与院校特点,提供岗位需求分析、专业建设方案以及师资培训服务,与各院校联合开发教学课程与教学实验实训教具,推进智能建造产业数字化教学实践中心建设。通过产学研,校企共创解决产业与教育衔接、“传统专业+数字化”体系建设难点。
更多解决方案,欢迎咨询。